top of page

追思

鸡冠山远眺图.jpg

唐山廣東梅縣桃源村謝屋角棣華樓有亮張公的曾孫,香港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張汝鈞不幸因病於世長辭。其生前功跡卓著,享譽國內外。尊祖愛親。在百忙中曾與妻子回到故鄉,拜見眾親,誠祭列祖列宗,並熱誠組建了有亮公祭祖基金;重修盧氏婆太祖墓時,又率弟汝珍熱誠捐款修祖基。汝鈞宗親的光輝業跡,給社會各界,更為有亮公眾裔孫樹立了光輝榜樣。追思汝鈞弟(兄、伯、叔、伯公、叔公),是有亮公眾裔孫,永恆的懷念!

 

堂兄 汝安

38.jpg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各位至愛的家人:

今天我們懷著萬分沉痛的心情在這裡悼念你們敬愛的老師、我們至愛的家人、我的大伯爺一一張汝鈞先生。

張老師一生致力聲樂,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為香港的音樂事業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為我們家族中有這樣優秀的人才倍感驕傲、自豪!

在我們張家這個大家庭中,他也是一個德高望重、萬般慈愛的大家長。對兄弟子侄關懷備至。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後輩。記得在困難時期,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來幫助兄弟。甚至把家中的皮箱、毛毯變賣來幫我們渡過難關。前不久我兒子小龍受傷住院,他不止一次坐著輪椅來醫院探望。這所有的一切歷歷在目。令我永世難忘!

我也以此提點後輩:要以你們的爺爺、父親、伯父為榜樣:家人、兄弟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要懂得珍惜、要懂得感恩!要牢記在心頭呀!

如今,雖然您已離我們遠去。我們會把您的光輝形象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我們永遠懷念您!

最後,我謹代表海內外所有的家人,祝愿鈞哥,我們至愛的家人一路走好!早登極樂!安息吧!鈞哥。安息吧!大佬。

汝珍弟媳 張桂榮

IMG_1280 re.jpg
「緣」— 懷念汝鈞

 

你比我整整大一歲,我們是同月同日的生日,好多事你都走在我前面:我們在同一個中學讀書,一起參加過母校的歌唱比賽。中學畢業後,’57年你就回國,次年考進了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60年我也回到了北京。你為我安排,進見你的主科老師—湯雪耕先生,他的一句話:「唱得不錯,你來考吧!」就這樣我投考了中央音樂學院跟你成了師兄弟。

 

之後的日子我們沒有間斷過相互的關心、支持。

 

1972年你去了香港,知道你在香港很不容易的立了足。你鼓勵我去香港,並且實際行動為我鋪路,讓我1973年來到香港時你就為我聯繫好了在聯合音樂學院的教學工作。

 

之後30多年裏,我們為香港的聲樂、合唱領域奉獻了畢生的精力。

 

十年前我病了,你也病了,這段日子我們都與「病」和平共處,我們都很努力面對。如今,你走了,過去的一幕幕呈現在我的腦海裏,很不捨⋯⋯

 

鈞:希望你一路好走!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想念你!

學弟 鄒允貞

IMG-20180602-WA0002.jpg

敬愛的張汝鈞老師離開了,令我悲慟不已!他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聲樂藝術,是我敬重的典範。

張汝鈞老師1972年11月到香港, 我1973年便跟隨他學習,是我聲樂的啟蒙老師,九年的學習,從不間斷。他和我上課的時候,除特別強調發聲的竅門及演繹歌曲的技巧外,每次還孜孜不倦地向我詮釋聲樂的美及藝術的價值,使我獲益良多,從此啟迪了我對聲樂的熱愛和追求。老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舞台實踐經驗,經常為我們籌辦音樂會,讓我們在舞台上茁莊地成長,擴闊了我的音樂藝術視野。

老師好學不倦、勇於創新,他初來香港的時候,比較偏向於俄羅斯唱法,但後來苦心鑽研咽音及意大利唱法,聲樂的造詣取得脫胎換骨的改變。他台風瀟灑爾雅,光芒閃耀,他的九場獨唱音樂會,場場掌聲雷動,深受觀眾熱愛敬仰。他特別擅長演唱中國藝術歌曲及民歌,聲情並茂、演繹透徹獨特,深刻地唱出了民族的韻味,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典演繹曲目。

老師來港後,與友人創辦了春天合唱團,後來又創辦了華韻合唱團,每次我都參與其中,感受到他追求合唱藝術的熱誠。1997年他創辦美聲合唱團,我也曾協助他指揮美聲首演音樂會的一些曲目,漫漫10年中,我深深領略到老師用心編織合唱的夢的執着、追求及使命感。他為發揚及推動中華合唱藝術不遺餘力、執着而為,為香港的合唱演藝事業增添了輝煌光彩。

張汝鈞老師四十多年的歌唱事業與教學生涯,已經將聲樂藝術融入了他的生命。啟發我們要尊重及敬畏藝術,探索創新;激勵我要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奮發努力,傳承老師追求音樂藝術的深刻內涵、豐富中華文化積澱的理想。
                          

敬愛的老師,我們永遠懷念你!

 

學生 張朝暉敬輓
2020年3月14日

DSC04525.jpg
- 懷 念 恩 師 張 汝 鈞 先 生 -

 

  與恩師張汝鈞先生結緣近50年,作為學生,對他的離去,感到非常難過和不捨。 每當靜下時,想起與他過往課堂上互動和每個階段相處的片段,不斷在腦海浮現,久久未能平復⋯⋯

 

  1972年某一個晚上,於香港大學陸佑堂的音樂會上,欣賞了張老師在港的首次公開演出 —「我為祖國獻石油」,清澈鏗鏘的男高音音色和動人的旋律深深地把我迷住了。 在輾轉的介紹下,我登門拜訪求教,就成為了張老師在港最早期的學生之一。 那時候,我才是個剛滿十八歲的小伙子呢!

 

  早期,張老師除在聲樂歌唱上指導外,還在其他音樂領域上對我加以輔導,例如視唱練耳和作品理解等。 他認為藝術是要薫陶和浸淫的,而藝術家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因此,他經常和我分享他在聲樂路上的心得點滴和苦樂,一聊幾小時,有時直至夜深,未及回家,便在張家留宿一宵。

 

  張老師在聲樂教學外,亦致力推崇中國聲樂作品。 他在港舉行了六場個人獨唱音樂會,除了少數經典外國作品,大部分曲目均為中國作品;他也曾在八十年代至廿一世紀初舉辦了三場中國作品合唱音樂會專場。 其中2005年題為「不屈的中華」音樂會,張老師花了三年時間和心血;由構思,收集,創作到演出,整套曲目以「聱樂史詩」形式演出,為音樂史上首創。 張老師對中國作品的熱愛,對聲樂藝術追求,令我欽佩!

 

  張老師除了個人在藝術上努力外,也很「愛才」。 他鼓勵學生們多作演出,從而提昇歌唱水平;亦不斷鼓勵和協助學生舉辦獨唱會。 曾出資為學生租場地舉辦獨唱音樂會,並鼓勵對歌唱條件較好者往專業方向追求和發展。 他們今天已在不同的舞台上,有所成就!

 

  「尊敬師長」是我對張老師的敬重原因之一。 聲樂路上,張老師的兩位聲樂老師對他至為重要 — 啓蒙的劉䔵老師和大學主科老師蔣瑛教授。 幾十年來,張老師已經常地把她們掛在嘴邊,對她們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我曾有幸陪伴張老師赴京探訪她們。 在老師面前,已學有所成的張老師,總是表現出晚輩的尊敬,仿如小學生般向老師問好、討教。 態度真摯、誠懇,修養之深,令我感動!

 

  舞台上風度翩翩的張老師,台下是個謙虚有禮的學者。 還記得96年他的最後個唱,我因事未能出席;音樂會後,他特意送上當晚場刊,內𥚃寫上「送給學弟澤善留念」。 以「學弟」相稱,我實不敢當。 明白張老師用意是「在學習聲樂的路途上,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前後』」。 他的鼓勵之意,我心存感激,但張老師的學術和學養水平之高,我又怎能與他作比較呢!

 

  今年農曆初三,前往張家拜年時,張老師和師母提及何時再辦音樂會,他還拿起筆要為我挑曲目。 看見老師興致高昂,就為他清唱兩首歌「湘江船夫曲」和「教我如何不想他」。 唱到结尾高音時,他仍用手勢示意我唱高音的位置。 想不到這首歌就成了給他的絕唱,而最後的一節課,終於到了尾聲,下課了⋯⋯!

 

  尊敬的恩師

張  汝  鈞  先  生

         永別了,安息吧!

 

       -  歌 聲 長 留 世 上 ,

                     教 誨 永 誌 心 中  -

 

 

晚生

蔡澤善

二○二○年三月二十四日

church-music-class.jpg

可能是1987年,當年是一位詩班指揮邀請張老師主日下午到教會指導一個短期的聲樂班。當時約有20位弟兄姊妹參加。其實教會甚少邀請非基督徒到教會開班,我印象中這可能是僅有的一次。當時不太會唱歌的我跟著報名,就此與老師結下師徒之緣。我從小三就沒有唱歌,因為代課音樂老師把我從合唱團退了,從此我自認為聲音難聽,不能唱歌,縱然聽到音樂,血脈會隨著音樂在心內翻滾,但歌從不出口,免得貽笑大方。直到1983年受浸後在教會裏向上帝唱聖詩,我估計只有上帝不會嫌棄我。如果上帝真是第一位不嫌棄我的聲音,張老師就一定是第二位。

 

那一天,老師來了,講了一些音樂的東西,就開始逐一聽唱和分部。到我的時候,緊張到拍子和音都掉了!猶記得⋯老師當時說:黃麗卿,妳得感謝上帝和妳媽媽給妳這一副好嗓子。後來真當了老師的入室弟子,他仍一直鼓勵我要珍惜——音域闊、聲音乾淨!但我音不準、跑節奏、氣息不好⋯,他總是說慢慢練。我不可能忘記那些年的音樂會,唱〈蝴蝶夫人〉、〈黃河怨〉、〈金雀銀雀滿天飛〉,我總覺歌很難。但老師說要感謝上帝賜我好嗓子,我卻記住了!我決定把這恩賜回饋於上帝的敬拜。

 

張老師夫婦對學生如子如侄,愛護有加。雖然我斷斷續續的學習,沒有專心發展業餘聲樂之路,深知辜負了老師的教導和期望!但每一次回巢,他總沒有放棄我!2007年暑假,我突然發現患了癌症,幾個月間做了手術、治療,還有很多的生命反省。繁忙的治病,卻沒有處理自己的情緒。猶記得⋯⋯那一天去老師家,當老師打開門的一刻,我的眼淚就缺堤而崩,老師很鎮定的把我帶入了琴房,「怎麼啦!黃麗卿⋯」張老師對我何止亦師亦友,就是父親一樣的親切,我可以在他面前哭⋯

 

對於這樣一位敬愛的「師父」,我的願望是把生命中最大的祝福送給他。可是,他的生活夠豐富了——生活中嘗盡的甜酸苦辣、藝術中經驗了的喜怒哀樂、舞台的燦爛和掌聲、人生的成就和追求⋯他怎樣才會想起永恆!2008年一場病令老師從繁囂和追逐的生活中安靜下來,他開始反省生命、思想恩典、尋找永恆。老師對屬靈的事很開竅,他在床榻上禱告永生的神,他決定受浸,縱然不能站在舞台上以歌聲頌揚神,但他選擇在黑夜中以心靈和誠實敬拜愛他的上帝。他用12年的時間反省和總結他的今生,預備自己進入不朽的永恆。他發現了尋找上帝,不在天上、不在地上,當他閉起自己的肉眼,打開智慧的心窗,看見了、找著了,他敬愛的上帝笑立在他的心上。老師說他一生最大的祝福是認識主耶穌,把主耶穌接到心中。他的確找著了,人一生的答案都在主耶穌基督裏。

 

敬愛的張老師,永遠懷念;主內親愛的張弟兄,天家再聚!              
 

學生 黃麗卿

cjc-memories 2.jpeg

寄語@一 :

 

人生中最美的、就是回播往日時光⋯老師授課的日子,不忘國情教育作前奏,Caro mio ben 作練聲曲 「我親愛的請你相信如没有你我心悲痛⋯!」

 

老師推動學生多多練習找感覺、和参加學生演唱会。老師鼓勵我們說 「站在舞台上、人家就是聽你的」。好使我們尊重、享受舞台,何等瀟灑的教育⋯

 

得知 老師 意願回歸大海、即時浮现出 老師 授課和高歌情景 

我愛祖國的藍天⋯ 和 大海啊故鄉、大海啊大海 是我生長的地方⋯

 

老師 瀟灑、回歸大海、虚静至極、心無罣礙、殁身不殆⋯

 

學生 

梁振剛

寄語舒懷

DSC04703_edited.jpg

驚聞親愛的張老師離開了我們。心中悲痛之餘,悵然若失。

跟老師的相識是在1986年。在哥哥的推荐下,拜老師為師。他是我聲樂上和音樂上的啟蒙老師。一年之後,我順利考入香港演藝學院。並於1988年在比賽中成功考取人生中的第一個獎學金。從此,便以全額獎學金攻讀畢業。

 

1993年在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後,我幸運地以全額獎學金(已逝香港總督尤德基金會)前赴英國,在當時與美國 Julliard 音樂學院齊名的 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 進修;並於1995年畢業。畢業後在母校香港演藝學院教學,並且兼職於香港各大學院,直到2010離港為止。

 

回想起自己在音樂上的成就,張老師功不可没,如果當年没有拜在張老師門下。我實在不敢想像我能有以上的成績。在向老師學習的日子裡,他不單是一個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更是我眼裡的一位慈父。他循循善誘;在聲樂技巧,音樂處理和舞台表演等方方面面都給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老師以他的人生經驗,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我一個不怕困難,永不言敗的人生觀。我常常沉醉在他的故事裡,忘了自己是來上聲樂課的。還記得有幾次,因為上課晚了老師留我吃飯,我有幸能夠享受到和藹可親的師母親手烹飪的印尼菜。而我的父母親正是像老師和師母一樣的愛國印尼華僑。

在我自己短短15年的教學裡,驚異地留意到自己常常在重複當年老師的話語給我的學生們。

 

此時此刻,老師那音色甜美的歌聲和他的慈容笑語,正不斷在我腦海裡浮現。

 

親愛的張老師,我會永遠懷念你。

 

學生 徐慧

recital back stage.jpeg

我從89年認識老師,跟隨老師學習聲樂!直至老師多年前中了風後,才沒有繼續學習!老師除了教導我們歌唱技巧也影響我對祖國的情懷!我雖不是出生於內地,但因為老師,我對祖國加深認識,其中當然有正反兩面!但我仍感謝神讓我能成為一個中國人!

 

老師是印尼華僑,年青時候響應回歸祖國學習與發展!大學畢業後擔任聲樂老師,可惜遇上文化大革命捱批捱鬥!老師住過牛棚,冬天用暖水送硬崩崩的饅頭!一個音樂家要遭受這樣的待遇何其心疼!但老師對祖國的情沒有因此放棄同後悔回國!

 

後來老師同師母一家四口來到香港定居,初來埗到老師為了生活曾有一段時間在碼頭當工人!生活的艱苦仍未能阻止他對音樂嘅熱忱!感恩當時老師在香港也有一些音樂界的朋友,老師再次投入他的音樂事業中!

 

老師是香港出色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過去老師帶領我們走過香港大會堂,文化中心等等的大大小小音樂廳演出,讓我們發輝我們的才華恩賜!我們也跟隨老師到北京、台灣、星馬表演觀摩,跟老師一起的回憶是令人愉悅與感恩的!

 

老師一生充滿色彩同傳奇!感謝主!在我的生命中能認識這位好老師亦師亦父!張汝鈞是學生們所敬愛的!他日天家再聚,一個又一個的音樂會正等待着我們!

學生 陳貝娜

benson yeung.jpeg

給張汝鈞老師的一封信:

張老師,在1996年初夏的一個晚上,第一次在你的教學室與你見面,我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在你面前展示自以為是的歌藝後,正在期待得到你的讚許,從你真實和詫異的眼神回應,才知道原來自己對聲樂藝術的認知是近乎於零的,從那刻開始,我們就結下師徒之緣了!

對你的教學很深刻,因為過程往往集合啟發、創意、挑戰、分享、示範、督促、鼓勵和堅持,我感受到你對完美演繹的追求以及對我的期望。你對學生們都很好,相處像親人一樣,跟我以前讀書時遇過的老師很不同,直到1997年跟你到北京探望你敬愛的劉蘭老師和蔣英老師時,才發現你們的相處也像家人一樣,我終於明白原來你把這樣美好的師徒情懷承傳下來了,怪不得你是桃李滿們的!

老師,謝謝你這麼多年來的教導和栽培,領着我們走遍不同的演出場地去磨練和成長;感謝你容許我在學習期間的一些任性,但仍然有教無類,不斷關懐著我的學習進程;你為我打開了追求聲樂藝術的大門,也豐富了我的音樂藝術經歷;你不單給我聲樂的教育,也給我心靈的教育,透過音樂去尋找和表達人性的真、善和美,也因為你,改寫了我的人生歷史;老師,十分感謝你!多麼希望你能夠看到我這封一直存放在心內的信!

我的恩師,永遠懷念您!

 

學生 楊國榮敬上

2020年3月21日

IMG_1390.jpg

Uncle Ru Jun is now resting in peace without any pain, suffering/worry in heaven with God.

He has been our (three brothers) favorite uncle in Hong Kong since childhood, 姨丈was such a sophisticated, gentle, successful/generous musician! His successful musical students respected & looked after him over the years, due to the way uncle taught them & guided them in life, being such a good humble teacher.

I remember enjoyed listening to his personal views/analysis of current affairs growing up around him in Kwun Tong. He used to offer more New Years red envelope lucky money, bringing joy to us as kids during Chinese New Years.

Considering nowadays most music teachers focusing on financial returns, not like 姨丈 treating his students as a extended big close music family with love & passion.

He definitely had mad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 influence to relevant music field directly & indirectly!

He will be missed.

 

Eric Hsu and family

family-swimming-earlybird-polaroid.jpg

✨ All my memories of 姨丈 are how vibrant he lived his life sharing his passion and wonderful talents with family, students, audience and fans 💛💐💐💐💐💐💐💐💐 👏🏽👏🏽👏🏽👏🏽👏🏽👏🏽👏🏽👏🏽 ✨ 

How charismatic, handsome and kind he was to me and my parents always 🌈

I miss especially walking into his vocal classes on the piano with students and his great concerts at City Hall, when we all dressed up to enjoy and admire his joy & glory on stage 💕🎤 🎼 

He was a pioneer and rare artist who boldly followed his dreams to pursue his love of arts and lived a good life on his own terms 🎤 🎼❣

May you be in peace as uncle is laid to rest with the Lord 🙏🏼✨🕊

He was a great dad, husband, teacher, friend and uncle 💒💗💕

Connie Mei Chan

bottom of page